艺周刊:先简单的说下你毕业这几年的状态吧?
林泰然:最早的时候是本科在河南大学油画专业,毕业之后在河南师范大学教了8年的书,教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还应该再出来学习学习,然后就考美院了。当时为什么选择壁画这个专业呢,就是考虑到很多时候,看到自己的画,还有在展览上看到别人的画也有这样的问题,在架上绘画的时候觉着很好看,比较协调,但是一旦挂到展厅的位置上,不是被展厅吃了,就是被别的画给吃了,影响到展览的效果,所以就想选择一个方向研究绘画与环境的相适性,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专业。现在也开始有很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让自己的作品与所放置的环境所协调。毕业这几年也是一直按照这样的想法在画,就是空间和空间的表现。总体来讲是空间的表现,里边又穿插了中国的文化元素,比如说中国书法和传统绘画在现代展厅环境中的碰撞。现在研究生毕业第5个年头了,这段时间积累了一部分这方面的作品,算是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的延续,这种延续不是说积累了多少幅作品,还是说想把这个问题吃透,想做的更加让观众了解创作的意图。之前很多人看单独的一张画之后,可能一些积累达不到,就会觉得你的画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前段时间在环铁时代美术馆的个展上,很多人看到我的一系列画之后,就明白了我要表达什么,他们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
艺周刊:在画现在这些画之前,你也很善于创作静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静物创作有兴趣的?
林泰然:本科毕业后在大学教书的时候,那一段时间对静物绘画很感兴趣,但是创作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静物创作的思路,我个人很喜欢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图案,像之前一些著名的大院里石榴、白菜等,用静物油画的方式对它们重新解读。
艺周刊:你小时候接触这类的民俗的东西多吗?
林泰然:我从小生活的家庭就是一个大院,可能也算耳濡目染。油画的表现力比较强,更容易做到很真实、唯美的效果。当然在这个时期对静物的感兴趣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文化,那时候画的石榴柿子等等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吉祥如意的形象。
艺周刊:也就是说,你选择了西方静物画的创作方式,但在内容的处理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
林泰然:对,是这样,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结合赋予静物绘画更深的内涵。我现在的画也算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延续,最开始从研究生毕业创作开始,到研究生二年级,静物创作差不多已经进行了将近10年的时间,对静物题材算是有一定积累了,后来发现这个题材对于思想的表达还是有些偏小,有些局限,所以我就想如何把中国文明的元素能够继续深入下去,就选择一些中国元素的一些东西和西方展厅装饰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个里边就多了一点深度,一方面是绘画的深度,从题材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优秀的积累,另一种是很多人看到我的画之后,以为是制作出来的、机械打印的东西,仔细一看其实是绘画创作,所以这就是一种现实与画面之间的碰撞,一种是东方与西方的风格和元素的碰撞。
比如我们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室内的风景,但这是一种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和图画内部的表现的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这种现实中的风景与绘画中的风景也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不协调的东西,我们在画面中将其协调起来作为一种展示,还有一种是绘画的制作态度,就是把一个大画当成一个小画来对待,因为我以前画静物的时候很细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现在还是用这样的手段,只不过尺幅更大一些,画面反映的场景更大一些,我们以前看到的静物可能是一个瓜,一个果,几张桌子一块衬布,那么现在我把这个场景放到到一个展厅,一个角落空间更大了,但是我们审视的态度是一样的,把它当做一个大静物来处理对待。
艺周刊:现在当然也有不少人在画风景,画静物,画室内,但是直观的感受你的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画面相比其他人的作品更有“镜头感”,无声彩色纪录片中的镜头。在构图上你的画多是选取了一种画中画的方式,就像之前的《世纪风景》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角度?
艺周刊:在你的画面中,建筑、绘画其实是一种相互穿插的状态,油画、国画也都在你的画面中出现,在这些题材选取上,是一种怎样的取舍?基于什么标准或者态度?比如说都是国画吗?
林泰然:不一定,在画面中出现的画作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油画的方式,画面反映的也是风景,但是是室外的风景,而整个画面所表现的是室内的风景,等于是一种室内风景和存在其中的室外风景画的碰撞,也有地下与地上的碰撞,比如那张地铁通道的创作;对于风景画来说,人们大多数关注的是室外的风景,很少有人关注我们身边的室内风景,对这些习以为常的风景,很多人采取漠视的态度,那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身边习以为常的景象,引入人们的视野,让他们注意到身边的风景就是一件艺术品,当然在这里边为了增加作品的深度,去引导观众产生这样的认识,在画面中我就选择了“画中画”的创作方式,将其中的画作创作为室外的风景,形成一种碰撞。还有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我们身边五彩斑斓色彩鲜艳的风景,我们古人的解读是一种淡色水墨的中国绘画,在国际上这个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国家符号,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提炼,我也有意将千百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引入到绘画中来。这些都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中国绘画和西式装修,貌似不协调,放置在一起就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哦,这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
艺周刊:你的画里基本上没有出现人物吧?
林泰然:之前出现过,在现在这两个系列没有出现,这批画中我更关注一个主题,如果空间里加上人的画,可能会影响人们观看的效果,让他们觉着就是一张现场展示的照片了。他就会忽略你的画中画的作用,现在强调的是画中画与画面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画观众看了会很明确。
艺周刊:我认为大多数普通的观者对于画面的感受,其实很难分清写表的真实和写里的真实,但是艺术家的高度恰恰在于此,如果你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如何看待画面的写实和真实?
林泰然:对于艺术家来说,写实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意向的写实,使观众信服为准,早先齐白石谈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如果说完全遵照现场没有任何艺术加工,那么这件作品就谈不上是一件艺术品了。我的画里面很多人一看之后感觉非常写实,非常具象,但仔细去观察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品其实是在尽量少的元素中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所以我们看画面中没有多余的东西,多余的部分我已经剔除了,而有些部分是我为了画面的需要添加上去的。就写实来说我们可以对比中国绘画的“写实”和“真实”,我们认为的油画写实不是形体上的写实,而是意境、意向上的写实。
艺周刊:从技法上来说,这种方式很像美国的超级写实主义,但是不一样之处在于他们全般照抄,你是在依照自己的构图进行调整?
林泰然:对是这样的。我的绘画中很多地方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我自己设计的东西,是一种创造。但是画出来之后能够通过画面的协调让观众信服,认为这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之前我个展的时候,有人在看画就说这是中国美术馆的西南厅,这是某某地方的哪哪儿,但是仔细看的时候发现又不是,和他们印象中的又有点区别,似曾相识又有一定的距离。
艺周刊:这个其实很像之前大家说的一个道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周刊:如果单纯从“真实”这个角度上考虑,其实你的画面和中国传统界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对界画之前有过较深的接触吗?
林泰然:当然和界画之间在严谨的感觉上会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其实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界画更多的是一种风景,一种画工按照想象或者看到的宫殿楼阁所创作的风景,而我的画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之间的对话,前者注重制作的工具和过程,但我的画希望人们能够忽略掉制作的过程,前者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而我的作品注重的是观念的碰撞。
艺周刊:陈文骥老师曾经说你的画蕴藏着“颠覆企图”,“解读的是面对方式——我们是在判断事物,还是在接受事实”,对你来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创作的想法?
林泰然:当时想这个问题也是和陈文骥教授多次讨论过,人们通常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我要追求的一个效果,这里面牵扯到什么是一个好的绘画的问题了,就是通过绘画要迷惑你的眼睛,如何去迷惑人的眼睛?我们以一个人的视角来观察,但是我借助的是一个镜头的感觉,利用镜头的记录方式来对待,我在做的时候恰恰是用我个人的视角来解读的,给人形成一种迷惑感,引领观众去审视这个绘画,这样的话,传达的意图就更加明确,更加强烈。正如陈文骥老师的评价,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读绘画,在这样一种平静的创作手段下,颠覆以前的传统,有很多人约定俗成将绘画作为我去看的一种东西,我就把这个观念转变,这是对绘画理解的传统的一种颠覆。
很多人天天耳濡目染的生活细节我们并没有注意到,我们把它给总结之后展示给观众,观众会发现:哦,原来是这样的。我们生活身边处处是艺术品,处处是美,它有这样的一种解读方式和接收方式,他就会看:哦,艺术究竟是什么。我的画面是在貌似一种很平静的状态下让观众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冲击,而不是让他看了之后还是一片麻木,感受不到。
我个人来说,更喜欢机械的东西、硬朗的东西,我喜欢把一些微小的细节也画的很具体。
艺周刊:就是说这种绘画细节的精细描绘对你来说是一种坚实的体验?
林泰然:对,画面的精致严谨。古人喜欢在主要的地方画的比较详细,次要的地方一笔带过,现在我把所有的地方都细致的画出来,观众在看的时候呢会随着看到你的画面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你的创作意图,就是说每一个角落都耐看,值得玩味。最终产生一种效果,就是别人对你的画面一种叹服:所有的地方都足够严谨,精致。
艺周刊:接下来的绘画风格和方向上有什么打算?
林泰然:问题总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做,绘画讲求一种延续性,从我之前画的静物到现在,懂画的人就明白,我是在延续这样一种态度,把大画当小画来创作的一个人,把室内风景当做静物的一个态度。过去说重复也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美,所有你的创作主体、创作观念一直再重复,最起码积累到一定的量,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暗示,那么你想传达给观众一个什么概念自然就明白了。接下来要做的在同一场景下,重复并排画几张,但是其中的内容又不同形式,比如团扇,比如大山水,比如西方油画。这样在同一场景下的不同会给人更强烈的冲击,主题会更明确。类似找不同,带有一种游戏的成分,使得观众和画面有一种互动。增加绘画的这种内涵。但是现在来看还没有可以要去做几个系列那种,还是希望能够像课题一样,把当前这个问题说清楚,做透做精才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品质。
2011年8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